孩子三歲前,最好的學習教室就是「日常生活」!只要父母願意讓

bobo親身感受,很多事都會讓他覺得新鮮有趣,甚至在與父母頻繁的

互動中,激發出令人驚豔的火花!教養專家游乾桂曾說過,「父母陪

著孩子玩,宛如讓自己再過一次童年生活」,此刻就好好享受第二次

童年吧! 

究竟要讓幼兒學什麼?父母大概各有不同的想法,實際上,生活就是

幼兒最佳的學習殿堂,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不管家裡或戶外,都有值

得他學習的「本事」,而他也充滿高度學習興趣。不過,提醒愛子心

切的父母,幼兒學習本來是件快樂的事,千萬不要因為操之過急,而

澆熄了孩子的熱情! 



配音‧過與不及間的拿捏

雖然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具體的動作之外,適時加上語言

說明亦是不可或缺的,但王加恩心理師分享了一個臨床案例,說明在

過與不及間,需要謹慎拿捏。


波波的父母都是博士,阿嬤也是老師,對孩子的教養自然不會掉以輕

心。媽媽會把握每個機會進行教育,如看到房子,媽媽就會對波波

說:「你要說『房子』」;可是一歲八個月的波波卻看也不看一眼,

更不會跟著說「房子」,甚至只要聽到媽媽一開口說話就跑掉。老師

退休的阿嬤也讓波波充滿壓力,常常對他說「你要跟╳╳╳一樣努

力」。波波年紀雖小,卻已備感壓力,一不如意,就朝牆壁大力撞

頭,幾次下來,心疼孩子的媽媽覺得不妥,主動帶著波波求助心智科

醫師。

負責評估的王加恩心理師進行評估時,先讓波波自己玩積木房子,她

則坐在一旁靜靜觀察,她看到波波東摸摸、西瞧瞧,手沿著積木塊摸

到尖尖的屋頂,摸了一下,又摸了第二下,王加恩心理師察覺波波對

尖尖的屋頂頗感興趣,於是問了一句「尖尖的在哪裡?」讓他指認位

置,波波爽快的指出正確位置,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打開了波波的

心防,就在你來我往的問答中,完成了評估。末了,波波跟王加恩心

理師說了一句「我們家的玩具都好難!」



過度給予造成壓力 

波波沒問題,問題在媽媽「過度給予」的教養態度,給了太多的「配

音」、給了不是波波感到有趣的玩具、給了太多期待,這些都讓波波

覺得很煩而以「不予理會」的態度面對。 

王加恩心理師說,令孩子充滿興趣的事物,他學起來才有意思,但什

麼才是孩子要的呢?她說,這就需要父母費心「觀察」,讓他從有興

趣的事物開始,由他主導,等到玩出興致時,再適時把你想給孩子的

慢慢加進去。


親子互動,需要鋪陳,避免單刀直入,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拒絕你,而

你也贏得孩子的心!


《教養好好玩》作者彭菊仙原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在老二兩歲半時決

定離開職場,回家做專職媽媽,然後又生了老三,她戲稱三個兒子

(翔翔、凱凱、鈞鈞)是「三隻小豬」。在與三隻小豬互動的過程

中,她體驗到孩子的個性差異、喜好不同,所以,父母應適性而教,

「每個孩子應有如形狀互有差異的手工餅乾,而非一模一樣的機器餅

乾。」她說,父母有如導遊,孩子則有如客人,只不過是來自外星球

的客人,需要耐心對待,並認真的走進他的世界,這就是「教養」。

彭菊仙覺得孩子完全新奇的想法,不僅讓她大開眼界,也為自己找到

重新學習的力量。她說,「不論孩子的長項是什麼,只要給時間,給

空間,給素材,就能醞釀出火花。」本文將分享她在不同情境中與孩

子的互動點滴,只要爸媽願意,也能體會到教養的樂趣。 


家中篇 日常物品就是好素材 


素素一直深信「家中即教室」,於是買了很多有益智玩具回家給兒子

柏霖玩,可是她總覺得柏霖好像不捧場,每樣玩具玩不了多久,就擱

到一邊。先生只要一埋怨她買太多了,素素就會回他「小妤媽媽說這

個玩具很棒,對孩子的╳╳很有幫助,你要了解的話就不會這樣

說……」幾次以後,先生不再提此話題,但柏霖依舊對琳瑯滿目的玩

具感到意興闌珊。


當柏霖一歲多正努力學說話時,素素積極的買各式認知卡帶著柏霖認

識物品,剛開始,柏霖還很喜歡坐在媽媽的腿上,用不清楚的聲調跟

著素素念,但幾次後,素素發現柏霖的興趣愈來愈低,坐不了多久就

開始扭動身軀,一副急著想離開的樣子。本來素素會強迫柏霖「乖乖

坐好」,繼續玩認知卡,只是才認兩張,柏霖就放聲大哭,先生不忍

孩子哭太久,就從書房出來一把抱走柏霖,哄了哄他,帶他進書房

玩,隨手拿了很久不用的鍵盤讓柏霖坐在地上玩,自己則繼續上網。


大概十來分鐘後,素素因為聽不到柏霖的聲音,就去書房一探究竟,

先生依舊在上網,不過,柏霖正聚精會神的用兩隻小手在鍵盤上面敲

呀敲,有時候用這個指頭,有時候又用另一個指頭,因為鍵盤老舊,

有的鍵按下去不會立刻彈起來,柏霖就一直按到鍵跳起來為止,她估

算柏霖這麼玩約十來分鐘了,立刻驚覺家中那麼多玩具,竟然沒有一

樣能像這個老鍵盤讓柏霖玩這麼久,素素意識到柏霖有興趣的應該不

是那些她認為極富教育意義的玩具。


之後,素素盡量利用家中即有的物品進行「教學」,不光是告訴他名

稱,也告訴他可以怎麼用,如「冰箱放很多吃的東西」、「要吃東

西,先打開冰箱門」……


至於不具危險性的物品則成了柏霖現成的玩具,很快地,素素驚訝兒

子的表現,光在語彙上的數量,增加的速度好像比之前用認知卡來得

有效果;而常玩那個老鍵盤最大的成果,就是柏霖已經能依照素素念

的數字指出正確位置,也可指認幾個他常按的字母鍵;請他幫忙拿衛

生紙、水果、餅乾,都能正確從擺放的位置拿給素素;素素摺衣服

時,柏霖還能幫忙把自己的小衣、小褲、小襪從衣服堆挑出來分開擺

好,然後學起媽媽摺衣服的樣子……


素素充滿成就感地跟先生說起柏霖的表現,先生笑她「柏霖替我們省

錢,早知道就不用買那麼多玩具了。」 


專家說


王加恩心理師表示:孩子有興趣的東西,就是最佳的學習素材,有時

只是家中的鍋碗瓢盆,都能讓他玩上好久。對零到兩歲處在感覺動作

期的孩子而言,必須透過動作加視覺及簡化的語言,才能讓他理解及

學習。因此,實物與實際動手作的經驗中,是此階段幼兒在學習過程

中不可或缺的要件。


認知概念涵蓋廣泛,但都可利用家中日常物品和例行事項,王加恩心

理師舉例:


1. 換穿衣物時,可說「這件上衣是藍色的」、「紅紅的褲子好漂

亮」,可隨機教育認識衣服上的顏色。並可藉由買不同顏色的衣服,

讓他認識多一點的顏色。


2. 如要喝「ㄋㄟ ㄋㄟ」時,可請他去拿「奶瓶」;要「喝水」,請

他拿「杯子」;「穿上那件紅色的外套再去公園玩」,看他是否能把

你講的指令與物品做正確連結。


3. 買不同顏色的襪子,可依顏色不同玩分類遊戲;或把積木打散,

依形狀分類。


4. 吃餅乾時,可認不同形狀的餅乾;或故意折成一塊大一塊小(需

有明顯差異),問孩子「哪一塊比較大?」「你要吃哪一塊?」隨著

視覺能力提升,可逐漸縮短差距(相比時,要用屬性相同的物品)。


5. 「聽完這個故事,你就要睡覺了」、「天亮了,要起床了」讓孩

子了解因果關係,培養他計畫事情的能力。


王加恩心理師提醒,在互動過程,父母應觀察孩子會或不會,如果不

會,可降低難度,協助他再練習,讓聲音變得更有趣(可學孩子喜歡

的卡通人物說話聲音),能加強孩子的學習動機。




原文刊載於2009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520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