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發展的範圍極為廣泛,但對於三歲以下的bobo而言,最重要的

就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與獨立性的發展,如果爸媽能用心感覺孩

子的變化,而給予適時的引導,對於情緒發展將有正向的助益! 

情緒發展的範圍極為廣泛,但對於三歲以下的bobo而言,最重要的

就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與獨立性的發展,如果爸媽能用心感覺孩

子的變化,而給予適時的引導,對於情緒發展將有正向的助益! 

說起孩子的情緒發展,身為父母的你會想到什麼,愛哭、好黏人、

很以自我為中心、很固執、很安靜……,其實,孩子的種種表現,

皆來自天生氣質與後天教養的交錯影響,不論他的表現是什麼,做

父母的是否用適當的方式給予回應才是重點。 

了解發展歷程‧掌握教養方式 

由於情緒發展的範圍既廣泛又複雜,不像大小動作發展、語言發展

等有較為明確的發展里程碑可參考,因此,更需要父母用心帶養,

不只給予孩子生理上的滿足,心理上的關照也不容輕忽,從建立孩

子安全的依附關係開始,讓他逐步發展自行安撫的方式,進而發展

出獨立性格。

若能事先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就知道他的黏人是來自分離焦慮、

他的固執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正值高峰期,這些行為都是正常

發展的必經過程,也是值得「欣賞」的階段,而且若能順利度過這

一關,才會蓄積足夠的能量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揮灑。如果父母在

此時以過度嚴格的態度管教,讓他乾脆「什麼都不要」,將阻礙了

孩子的發展;反之,過於順著孩子的意思,他將學不會人際互動的

規則,在過與不及間,對孩子都有莫大的不良影響! 


個案一 分離焦慮‧循序漸進調適

蓁兒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娃,在大家庭中備受呵護,個性開朗的她

總是喜歡對著人笑。只是在滿10個月大時,原本誰抱都好的蓁兒彷

彿變了個人似的,只給媽媽抱,而不太與其他親人互動;正巧又碰

上媽媽決定重返職場,於是把蓁兒託給家人照顧。因此,每個早上

當媽媽要出門時,蓁兒就哭到聲嘶力竭,讓媽媽非常不忍,又折回

來陪一下蓁兒,不過,在媽媽又要離去之際,蓁兒哭得更是傷心不

已……媽媽下班回家,只見蓁兒更是黏著媽媽,晚上入睡後,媽媽

也能感到蓁兒睡得並不安穩。

一個月過後,媽媽早上出門不再因不捨女兒哭而折返,她對蓁兒說,

「媽媽要上班,下班後再陪你」。上班時,會抽空打電話回家問蓁

兒的情況,得知離開後的狀況,知道臻兒的哭泣時間愈來愈短,到

滿一歲時,蓁兒已能在媽媽早上出門時,揮手說「再見」。

蓁兒在10個月大時,剛好同時遇到兩件事,即處在分離焦慮期時又

碰上媽媽要外出上班,使蓁兒的分離焦慮感更加強烈。對媽媽來說,

她必須清楚這是個成長必經過程,而非讓自己為孩子的哭泣感到有罪

惡感,早上出門時應堅定的離去,最好不要返回試圖安慰哭泣中的孩

子,然後再離去,這舉動會讓孩子有錯誤的期待而使得情緒反應更為

強烈;至於照顧的家人則不宜在孩子哭泣時,說一些如「都是媽媽把

孩子慣壞了」,「那就要媽媽不上班」等話語,而是利用平常喜歡的

食物或玩具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或是帶著去公園走走,轉換空間也

改變心情,慢慢地,孩子的哭泣時間會愈來愈短。

「分離焦慮」是發展中的必要現象,特別是在約八、九個月大時,孩

子已經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時,分離焦慮的表現更是明顯,如果

在此時,孩子必須面臨轉換保母、媽媽要重回工作崗位的話,建議在

媽媽要上班前或要送保母家(或其他托育機構)的一段時間,逐步開

始與孩子有短暫的分離時間,從短到長,讓孩子慢慢習慣「媽媽離開

,但會再回來」的情況。

平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陪著他面對分離焦慮,讓他從只「黏」著

主要照顧者,順利進展到能與其他人建立好的關係,才能為日後各項

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個案二 固執己見‧需要一致態度

博翰從小就很有個性,是父母眼中很「廬」的小孩,到兩歲時,更是

固執不已,對於吃飯、穿衣,都有自己的意見,稍不合意,就放聲大

哭,而且一哭就要很久才會停。平日爸媽上班,由祖父母照顧博翰,

因不忍小孫子哭,也捨不得打罵,所以,儘可能順著孫子的意思;父

母下班回家時間晚,接手照顧博翰,礙於時間已晚,避免兒子哭鬧吵

到其他鄰居,也只能讓他「要怎樣就怎樣」。時間一久,祖父母與父

母難免互有埋怨,祖父母覺得博翰爸媽沒教好,孩子才會這麼任性;

父母則認為都是祖父母太寵了,使得博翰不像話,雙方各有心結,卻

沒人想過博翰為什麼會這樣。

有些孩子的天生氣質屬於堅持度較高的一群,隨著年紀增長,約到一

歲半至兩歲之間,更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高峰期。加上一歲多的小孩,

肢體動作發展愈來愈成熟,充滿主動向外探索的能量,有能力做一些

想要做的事,證明「我可以做到」,展現自己的獨立。只是判斷力還

不佳的孩子,往往受到環境的限制,而被父母約束「你不可以……」

,受打壓的孩子很容易因此為反對而反對,成了父母眼中的「麻煩人

物」。

這時,不論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由於忍受的範圍不同,必須以「一

致」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固執,而不是因人而異,有的「隨他去」,有

的「修理他」,最好是讓孩子知道成人的「底限在哪裡」,才不會讓

他無所適從,或懂得討好對他有利的一方。

然而,要提醒父母,標準可稍具彈性,在合理範圍內仍讓孩子保有自

主權,或是透過親子「談條件」,互相妥協。如孩子想先喝養樂多再

吃飯,父母卻希望孩子先吃飯再喝養樂多,這時,不妨溝通一下,先

喝一半養樂多,等吃完飯再把剩下的喝完,這樣,親子的需求都得到

滿足。父母適時提供兩、三個選項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父母不僅保

有主控權,也讓孩子擁有自主權,親子就不易為了各自堅持己見而雙

輸。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出門在外,孩子一哭鬧根本無法溝通,這時

就要父母使出法寶了,出門前要事先備好「新鮮的玩意兒」,讓孩子

容易轉換注意力而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各不相同,唯有父母用心觀察、感受,並以正確

態度找出最適合的應對方式。孩子有了來自父母源源不斷地情感支持

力量,讓他在充滿安全感的狀態下,能主動探索環境且養成獨立人格

,才能為情緒及其他各項發展扎下良好根基。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羅筠】

【完整內容請見《bobo小天才雜誌》2009年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520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